近日,《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》(JSE)在線發(fā)表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胡光萬團隊及其合作者的題為“Phylogenomics reveals the impacts of the African arid corridor on the evolution of Trichoneura(Poaceae)”研究論文。該研究通過完整葉綠體基因組和核基因分析,探討了非洲干旱走廊對禾本科毛蝰草屬(Trichoneura)植物演化的影響,揭示了該屬植物的系統(tǒng)發(fā)育關系、分化歷史,并重建了其祖先分布區(qū)域,為理解非洲植物多樣性的分布模式和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見解。
非洲干旱走廊是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干旱區(qū)域,貫穿非洲中部和南部,將原本連續(xù)的森林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分割為多個孤立的棲息地。這一走廊的形成可追溯至中新世,當時東非高原的抬升和本格拉寒流的增強導致了非洲的干旱化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這一地質事件直接導致了毛蝰草屬植物分布碎片化(圖1)。原本連貫的種群被干旱走廊分隔,逐漸演化出適應不同生態(tài)位的獨立物種。研究團隊對毛蝰草屬7個物種進行了完整葉綠體基因組測序和核基因分析,重建該屬的系統(tǒng)發(fā)育關系和分化歷史,結果表明:毛蝰草屬起源于約578萬年前的晚中新世,與非洲干旱走廊的形成時間高度吻合(圖2)。該屬最初分布在非洲西南部,隨后通過兩次擴散事件與一次隔離事件,擴散至東北非、南美與阿拉伯地區(qū)。其中,毛穎草(T. mollis)的基因組分析尤為引人注目:這種廣泛分布于非洲的植物,其基因竟與南美的林德利草(T. lindleyana)高度相似(圖3),暗示了跨大西洋擴散的可能性。
此外,研究團隊通過生態(tài)位模型模擬研究揭示了毛蝰草屬物種對干旱環(huán)境的驚人適應性。模擬結果顯示,這些植物偏好半干旱沙漠、稀樹草原和熱帶干燥森林等生境。盡管分布碎片化,它們在不同大陸的生態(tài)位卻高度重疊,展現(xiàn)出“系統(tǒng)發(fā)育生態(tài)位保守性”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模型預測象草(T. eleusinoides)的適宜分布區(qū)可能沿干旱走廊向東北非擴張,為未來氣候變化下預測物種遷移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已畢業(yè)博士研究生Millicent Akinyi Oulo為論文第一作者,胡光萬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,該研究聯(lián)合了來自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的Maria S. Vorontsova博士的參與,并由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。研究得到了湖北省科技計劃(2022EHB031)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32270228)、江夏實驗室(JXBS010)、中國科學院(151853KYSB20190027、SAJC202401)、和邊沁莫克森基金(BMT18‐1021)等多項基金的資助。
圖1.毛蝰草屬在非洲的分布示意圖
圖2.基于73個蛋白編碼基因的狗牙根族(Cynodonteae)物種分化時間估算(毛蝰草屬以紫色顯示)
圖3.毛蝰草屬祖先區(qū)域重建(基于RASP軟件中的DIVALIKE模型)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